昨天去了趟有嘉義人灶咖之稱的東市場,是台灣少數還保有日治時代的檜木建築市場,才走到熱鬧的地方,對著木造的建築拍照記錄,看到一位騎著檔車送玻璃瓶牛奶的大哥快樂地哼著歌一邊送牛奶,還台味十足的對我說,「 妳在拍偶嗎 ? 」說完也沒聽我回答就一溜煙地騎走了。繼續再拍幾張,一放下相機,隔壁賣湯圓、雜糧的老奶奶向我揮揮手指著我剛剛拍的地方,「 妳嘟架ㄏ一、欸希咧已經歸露百冬啊 ~ 」 老奶奶說完,就坐回攤上的位子,好像就這麼坐回數十年的光陰裡,柔韌紮實。
還沒走進東市場裡,市場的況味已經讓我有種生活的真實感。
想起上週回家跟我弟聊天,聊到買菜煮飯,我跟他說,「 欸 ~我現在都會去傳統市場買菜,而且已經有固定幾攤覺得品質還不錯。」他聽了嚇到,「 我記得妳以前都不敢走進市場。」我說,「 對呀,怕腥味,怕生肉味,怕到處掛著的雞頭豬頭 … 」我爸也加進來聊,他說,「 現在傳統市場禁止宰殺,也差很多。」
我爸此話一出,我腦袋馬上浮現國小的時候陪媽媽去市場買菜,在一旁等她挑海鮮的時候跟隔壁一整籠一整籠的雞對眼,雞咕咕叫發出的聲音讓我整個人發毛,招牌上大大寫著的「 現殺 」! 更讓我驚嚇不已,對傳統市場的印象就一直停在小時候陪媽媽上市場的驚恐印象。覺得傳統市場原來可以有另外一種面貌,則是到歐洲旅行的時候,乾淨、整潔,還有排列整齊的各種食材、生鮮,連結的熟食攤,逛一整個早上視覺跟味覺都是饗宴。
回到台灣,一直到婚後開始有了自己的廚房,開始從喜歡到處吃喝到喜歡下廚再到喜歡廚房可以聞到熬湯滷肉一種家的味道。對於挑選食材,生鮮超市已經不能滿足我,便開始往傳統市場跑,每個攤販在我眼裡都是專家,有機會從忙碌的小販口中得到一些挑選食材的技巧跟烹飪的方式,功力都會大增。
還有另外一個喜歡往市場跑的原因,當然就是可以吃到在地的美味小吃,這些小吃承載下來的生活情感跟地方歷史,不僅吃在嘴裡是真材實料的美味,往心裡去更是對自己國家有這樣的庶民小吃覺得驕傲。
嘉義的東市場裡祖傳三代好像是一件不值得貼在店門口跟客人大肆宣揚的事,在裡頭一攤吃過一攤,即便肚皮已經要撐破,還是對著賣排骨酥、米糕、粉條、潤餅 … 的老闆說,不管了,通通都給我來一組。
市場裡的盛宴,餵養著日常。